中國政府正在努力讓經濟火車駛往一個更好的方向
2013年9月11日,李克強在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致辭,首次提出了“中高速增長”的概念。他說:“中國經濟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創造了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7.5左右的增速……符合發展規律。”
一位分析人士解釋,所謂“中高速增長”,就是經濟增速低于過去的兩位數,但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仍然是高速增長。
也是在同一場講話中,李克強強調:“中國未來的增長必須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前提,必須以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為支撐,必須以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為動力,必須是保證就業和居民收入相應增加的增長。”
《日本經濟新聞》就此評論:中國已經進入不再為增長率一時波動而或喜或憂的時期。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稱,中國已經決意調整經濟模式,在增長上舍量取質,使消費在中國經濟中發揮應有作用。
過去一年,李克強主持召開多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出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政策措施: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小微企業暫免增值稅、營業稅,促進貿易便利化;加快中西部和貧困地區鐵路建設,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大力發展供給短缺的養老和健康服務業,重點加強節能環保等“符合結構升級方向的產業”;發放4G牌照,推動信息消費、電子商務發展等。
在一次公開講話中,李克強說:“推動經濟發展,不光要穩住政策、推進改革、激發市場活力,還要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擴大內需。”
英國路透社此前發表評論稱,中國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速之所以得到“反轉”,完全得益于政府精準的“穩增長、調結構”的政策支持。另一位政府人士分析指出,中央政府過去一年的宏觀調控政策,可謂“雙向發力”:既利當前,又惠長遠,就像針灸一樣精準點穴。他說:“這是一種宏觀調控理念的創新,我們不簡單地追求速度,而是追求健康的發展,追求經濟的提質增效升級。”
10月底的一次經濟座談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成為中南海的“座上賓”。馬云在發言中詳細介紹了淘寶即將舉行的“雙11”大促,李克強贊許道:“你們創造了一個消費時點。”
他說:“我們對新經濟要重新認識、高度重視。新經濟不僅解放了老的生產力,還創造了新的生產力。中國經濟要‘爬坡過坎’,必須加快結構調整,大力培育新興增長點,這樣才能使中國經濟提質增效、行穩致遠。”他同時篤定地說,我們要用改革為新興生產力護航。
也正是在這次座談會上,李克強和三位經濟學家再次討論起“中高速發展”的問題。李克強說:“中國經濟已經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放緩是必然的,但要解決困難和問題、穩定就業,就要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堅持發展優先,創新宏觀調控方式’。”
他說:“我們要在必要和可能之間、在轉型升級和保持合理增長速度之間,找到一個‘黃金平衡點’。”
一位分析人士就此評論,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相當于足球隊“要從‘甲B’升到‘甲A’玩”,這將使中國經濟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躍升到新的位置。“將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調整納入宏觀調控,既是對經濟學理論的創新,也是從中國國情出發,把傳統智慧和現代理念結合的全新思路。”
《德國之聲》的評論更加言簡意賅:“中國政府正在努力讓中國經濟火車駛往一個更好的方向。”
創新的理念有助于破除中國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從長期或短期看都是極好的事情
去年10月21日,李克強在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做了經濟形勢報告。在這場被媒體評論為“經濟公開課”的報告中,李克強分析闡述了中國經濟形勢和發展趨勢,并且第一次用“保持定力、深處著力、精準發力”完整闡述了他對創新宏觀調控的理念。
他用“柴薪”比喻貨幣政策:“如果我們放松銀根、多發赤字,那就像古人講的‘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他同時強調,政府保持定力、穩定政策,但不能“不動”。“就像騎自行車一樣,停在那里晃兩圈兒,沒準兒就摔下來了,所以還得動,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
此時,中國經濟已經實現了“淺U形反彈”,媒體也早已不再懷疑新一屆中央領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決心。一家美國報紙評論說:“關于中國,大家都同意的舊觀點是,這是一個政府為追求最快經濟增長不惜一切代價的國家;而現在大家都認可的新觀點是,這是一個政府可能在主動放慢增長的國家。……這意味著一個放慢的增長率,但也是一個更可持續、更和諧的增長率。”
一位政府工作人員認為,本屆政府選擇“創新宏觀調控”的理念,是推動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唯一選擇。“貨幣量已經太多,‘放水’的副作用實在太大;另一方面,大量的民生工程構成了財政支出的剛性需求,財政赤字也沒有太大空間。”他說,“可以說,政策的騰挪空間非常有限,這也倒逼政府必須要創新宏觀調控方式。”
梳理以往新聞便可發現,本屆政府對于“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的最早表述,始自去年6月8日的環渤海省份經濟座談會。李克強總理當時強調,做好當前的經濟工作,關鍵要在穩定宏觀經濟政策中有所作為,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激發市場活力。
他同時提出五項具體措施:深化改革、壓縮行政開支、激活貨幣信貸存量、抑制消化過剩產能,以及進一步采取既利當前又利長遠、既穩增長又調結構的舉措。顯然,這與其后的“合理區間”、“黃金平衡點”等理念一脈相承。
一位國務院工作人員透露,早在李克強出任總理之前,“轉型”和“創新”就是他最常提到的兩個概念。這位工作人員推測,創新宏觀調控的思想,或許幾年前就已經在他的腦中初步成型了。
事實上,在完整闡釋這一理念之后,李克強一直在不斷豐富、完善著他對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的理解。今年1月,就《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聽取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意見的座談會上,北京大學副校長、經濟學家劉偉的一番表述引起了李克強的關注和興趣。
劉偉說:“我國經濟承受失衡的能力正在增強,根據現在的情況,經濟增速稍微低一些,整個社會的失業率是可以承受的。”
李克強聽得十分專注,并且不時認真記錄著。整場座談會結束后,他對劉偉說:“增長率和就業率的關聯。請你幫助再認真研究一下。講增長率不能只保證新增城鎮人口的就業,還要涵蓋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群體。”
有理由相信,引導2013年中國經濟“反轉劇”的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在今后幾年依舊會是中國這艘經濟巨輪航行的“羅盤”。一位政府人士評論說:“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不是應對危機的一時之舉,而是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長久之策。”
美國《華爾街日報》則在此前評論表示,這一創新理念有助于破除中國傳統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從長期看是極好的事情”。(肖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