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團費惡意競爭是源頭
“是‘賭博’就必會有糾紛!”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作為與終端游客接觸的導游,處于旅游行業利益鏈的末端。于是,本來應該和諧共處的導游與游客開始互不信任,相互提防。
7月24日,湖南省張家界市就發生了一起導游與游客糾紛事件,事件的原因是雙方為行程中是否“進店”意見不一:導游按照行程安排要求游客進店,而河北省唐山市的游客卻不愿進店。雙方爭執不下,繼而發生糾紛。
“游客認為自己組團時已經掏錢給旅行社了,再要求進店肯定不合理;而導游也有苦衷,如果不帶游客進店,導游則自己要向旅行社墊付一定數額本應由商家支付的‘宣傳費’,這樣矛盾就產生了。”張家界導游王芳解釋說,商家們事先已經和旅行社簽訂了相關協議。旅行社安排游客進店,商家則向旅行社支付一定的“宣傳費”和提成。
王芳坦言,這種糾紛的發生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更有一定的必然性。
“如果‘源頭’沒治理好,導游和游客之間的糾紛事件還會在旅游行業不斷上演。”王芳斷言。
王芳所說的“源頭”,即是指旅行社之間的惡意競爭和超低團費(在旅游行業俗稱零負團費)的監管缺失。
據記者了解,長沙有的旅行社為了吸引游客,就采取了零負團費的做法。
以長沙到海南雙飛三日游為例。有的旅行社就打出了1000多元的價格。而來回機票和吃住行成本價至少需要3200元左右。這樣的團組織下來,每個游客缺口就達到了2000多元。而這筆費用旅行社不會去填,需要靠導游去想辦法填補。而導游的辦法無非就是帶游客進店以賺取商家提供的“廣告宣傳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游客對旅游報價缺乏理性判斷,盲目追求低價旅游,也對旅游行業低負團費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長沙某旅行社負責人李經理介紹,以前他們旅行社去鳳凰游玩的線路,基本上是負團費,三日游的價格也就接近200元/每位,每天可以接到150名左右游客。今年5月12日開始,他們開始把團費提高到268元/每位,只看景點,不需要進店購物,雖然價格只漲了60多元,但游客數急劇下滑,現在一天僅能接10多名游客。
“從每天150人銳減到每天10人,這種現象說明大部分游客都有貪圖便宜的心理,以至旅行社之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李經理對記者說,游客的理性消費,是品質游的前提,但還是有很多人抵制不了低價的誘惑。
監管乏力“毒瘤”肆意生長
“零負團費的存在,是因為商家或景點和旅行社在操作中存在著大量的賬外資金。”吉首大學旅游與管理工程學院教授袁正新認為,大量的購物回扣和景點打折門票是賬外資金產生的根源。
袁正新坦言,“零負團費”像一顆“毒瘤”,正侵蝕著旅游市場的肌體,威脅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我國雖然有相關的禁止條例,但執行起來卻不盡如人意。”袁正新說。
據記者了解,2009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旅行社條例》曾高舉監管大旗,對游客通過旅行社報名、簽合同、線路設計、報價、旅游購物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規定,同時對旅行社劃定各種“高壓線”,違規者最高可處以50萬元的罰款乃至吊銷許可證。
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到底由誰來監管零負團費,旅游局和物價局都稱與其無關。
8月2日,記者以游客的名義向湖南省旅游局質監所進行咨詢,該所一名成姓工作人員答復,零負團費不屬于旅游局監管,而是由物價部門負責監管。
“我們只負責對旅游服務質量的監管,看導游或旅行社是不是按條例來操作。”這名成姓工作人員對記者說,旅游局監管零負團費沒有法律依據。
而在隨后的采訪中,長沙市物價局工作人員則表示,旅游業的零負團費也不屬于物價部門的監管范圍。
“旅游業的價格屬于市場化操作,是不是零負團費,我們無法核實成本。”這名工作人員坦言,就算有游客舉報也核算不了。
那么,零負團費到底由哪個部門負責整治?
“整治零負團費,需要稅務、工商、物價、旅游、道路交通、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門聯合行動。”袁正新認為,相關行政管理部門聯合整治,是治理零負團費的有效辦法。
而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現在相關部門對旅行社零負團費的監管十分乏力,基本處于放任自流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