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北京市另一家三甲醫院,因試行示范工程的科室不包含神經內科,呈現的是更“正常”的場景:基本每個病人都請了一位護工,四人病房實際上住了8個人;病人走路攙扶、翻身,都是護工在忙碌,護士們在走廊里推著裝滿藥品的車疾走,往返于各病房為病人輸液、換藥。
“護士忙得很,哪有時間和我們交流具體病情啊,我們也不好意思打擾人家工作。”住院的李先生行動不便,“家人沒有時間,只能請護工幫我,翻個身,上個廁所,都離不開人。”
醫護比例倒掛導致惡性循環
目前,醫院的護理費都是按1999年制定的《北京市統一醫療服務收費標準》來收取的:特級、一級、二級、三級護理每日標準分別是25元、7元、5元、3元。三級醫院可在此基礎上加收兩元,二級醫院可加收1元。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有的病人一天要做兩次口腔護理,但口腔護理不收費,護士們常做的肌肉注射、靜脈注射,一次僅收五毛錢和一塊錢。一個護士開玩笑稱:“口腔護理的碗盤成本還三塊八呢,還有藥品、鑷子、紗布,這么算下來,我的勞動連個碗盤的價值都不如!”
一位三甲醫院的護士透露,他們的平均工資在3000元左右,付出與收入比例嚴重失衡。
但護理費過低的惡果絕不止于此。
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解釋說,公立醫院要養活自己就得靠賣藥,在這種體制下,多一個能夠開藥方的醫生,就意味著能多賺錢,多一個護士反而多一筆支出。
北京市衛生局相關人士也曾表示,醫院的人員編制為每張病床配1.6個人至1.7個人,但大部分醫院將編制配給了醫生而非護士。
“按正常狀態,一家醫院里護士應是醫生的2~4倍,但中國大多數醫院醫護比例倒掛。”王虎峰介紹,長期以來,在重醫療輕護理觀念的影響下,我國護理崗位嚴重缺編,現在很多三甲醫院也達不到正常醫護比。
據統計,北京市護士人數缺口高達7000至10000人。平均一位病房護士最少護理10至14名患者,有的病房“一個護士管著20個人,扎針都忙不過來”,護士忙得“在走廊里飛”,根本無法提供應有的全面護理。
“醫院本就是提供醫療服務的地方,但現在服務的價值并未被承認。”王虎峰說,有的醫院超過50%的收入來自賣藥,而護理服務所收取的費用只占收入的0.5%,這個數據“顯然是嚴重畸形和失調的”。
而這一系列醫療體制內的“惡性循環”,最后還得由老百姓來埋單:看病時,他們要花錢購買不一定必要的藥和檢查;一旦住院,他們還要從社會上聘請護工或保姆陪在身邊,要么“一人住院全家動員”。
“老百姓感覺看病難、看病貴,其實這里面有醫院內部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王虎峰說。
更為嚴重的后果是,由于護士無法對每個病人負責,沒有護理知識的護工在操作上又不夠專業,相關的醫療事故和糾紛時有發生,責任認定也錯綜復雜。
2007年,衛生部曾要求護工只能進行輔助護理工作,不能從事醫療性工作。也是這一年,北京市衛生局公開表示,北京將擴充護士隊伍,在不久的時間內逐步取消護工。但醫院盈利模式問題、護士人才短缺以及按10年前標準制定的低護理費等因素,使得上述目標的實現看起來格外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