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說完了老大,咱們再來說說老二。老二土交所其實也是引人注目的。
黃奇帆:其實這涉及到中國的一個城市化進程的問題。我們國家現在18億畝耕地,必須守住,因為全國人民要吃飯,一年要一萬億斤糧,還要蔬菜,還要其他的農產品。我們現在有8億農民,其中兩億多農民在打工,要進城,以后可能4億農民要進城。任何一個進城的農民,剛性地需要100平方米的土地,1億農民就需要1萬平方公里的城市化用地。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如果城市化進程過程中我們城市新建設用地和農村新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平衡得好,中國18億畝耕地能保住,城市化進程、農民進城的目標能實現,而且我們的耕地還會增加,可能以后變19億畝耕地了。在這個意義上講,怎么樣讓農村與城市的建設性用地能夠有市場的流通,地票交易所就發揮這個作用。
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總經理董建國:農村土地交易所的重要創新,就是剛才黃市長講的,運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原理來設計。運作的流程分了4個環節:第一環節復墾環節,在農民自愿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同意的前提下,對農村廢棄的、閑置的宅基地,鄉鎮企業用地和公共設施用地進行復墾,把它變為耕地。
第二個環節,要由土地部門和農業部門聯合對復墾出來的耕地進行質量和數量的把關,確認騰出的建設用地的指標數作為地票。
第三個環節就是地票在農村土地交易所交易。
第四個環節,買到地票的企業,在城市規劃區范圍里面去尋找可開發的,現在還是農村土地,用地票當征地指標進行轉用,土地征收之后作為國有土地進行招拍掛,買到地票的企業和其他競爭者一起再參與招拍掛競爭,取得土地使用權。
在這個流程中間,就騰出來了一個農村的建設用地指標,相應就可以增加城鎮等量的建設用地指標。土交所在2008年12月初成立,到現在一年半的時間,總共交易了18000畝的地票指標。
主持人:這個地票是一個實物,還是只是一種象征的說法?
董建國:是一個指標概念。
黃奇帆:虛擬的一個票據。
主持人:當農民如果有可能接觸到虛擬的票據的時候,他們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觸?
重慶江津區李市鎮孔目村六社胡廷均:我們花了幾萬塊錢,就住進了新農村的房子,交通什么都方便了,現在舊宅基地復墾了,有一畝五左右。
重慶江津區李市鎮孔目村六社肖貞賢:我和他一樣也是搬進這個新區的,我婆婆剛開始還不愿意。
主持人:她為什么不愿意?
肖貞賢:老年人的觀念,生死都要在這個老宅基地上。我勸說她,說建的那個新房,交通、水電氣,什么都比家里面好,你搬過去住很方便,雖然我們外出打工不能在家里照顧她,也可以省心。
主持人:你當時給她描述了這樣一個美好的前景之后,她是什么反應?
肖貞賢:當時還有一點疑問,我和我老公又勸說了一陣,后來才答應了。
主持人:搬進這個新房總共花了多少錢呢?
肖貞賢:幾萬塊,老宅基地有260平方米,復墾了有兩畝地,搬進那個新居有18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