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是永州一個古老的世居民族。境內(nèi)瑤族人口達(dá)四十余萬,約占全國瑤族總?cè)丝诘乃姆种弧F湎让裨缭谇貪h時期,以北方尤人進入黃河、長江流域的湖廣一帶。宋、元、明、清時期,大批瑤民自南嶺南麓等地不斷徙入江華。明清時期,永州地區(qū)的江華、永明、道縣、寧遠(yuǎn)、藍(lán)山的許多山地成為瑤民的聚居地。
瑤民“依山險而居”,登山惟恐不高,入林惟恐不深。“南嶺無山不有瑤”,在南中國最大的山地——南嶺腹地,有瑤族人口聚居最集中、地域最廣大的中國瑤族第一縣——江華瑤族自治縣,有神秘的瑤族發(fā)源地——江永千家峒,有千百年遺留下來的原始自然風(fēng)光和瑤族風(fēng)情……
這是一部色彩斑斕的瑤族百科全書,讓我們?nèi)ヂ喿x,慢慢品味 …… 永州地區(qū)的瑤族名稱,秦漢時期稱零陵蠻夷,三國時稱“蠻徭”,晉稱“湘州蠻”,南北朝至隋唐稱“莫徭”。《隋書·地理志下》載:“長沙郡又雜有夷蜒,名曰莫徭……武陵、巴陵、零陵、桂陽、澧縣、衡山、熙平皆同焉。自云其祖先有功,常免徭役,故以為名。”“莫徭”這一稱謂,在杜甫的《歲晏行》和劉禹錫的《莫徭歌》一詩中都曾提到。唐末,史籍開始出現(xiàn)“徭”的稱謂,表明過去的莫徭已正式有了徭的族名。宋以后一直稱徭人。
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統(tǒng)治者歧視瑤族,將“徭”字改成侮辱性的“犬”旁。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后,在大革命時期,共產(chǎn)黨主張各民族平等,去掉帶有侮辱性的犬旁,改用雙人旁的“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一步改“徭”為“瑤”,統(tǒng)稱瑤族。
永州地區(qū)瑤族的自稱和他稱,因居住地理環(huán)境和使用的語言以及服飾的不同,而稱謂各異。居住在江華、江永、藍(lán)山、道縣、雙牌、東安、永州的一部分瑤族,自稱尤勉;居住在寧遠(yuǎn)、新田、祁陽及金洞林場的瑤族,自稱“勉”;還有居住在江華、藍(lán)山少部分瑤族,自稱“谷崗尤”;居住在永州、道縣的少部分瑤族,又自稱“標(biāo)敏”;江華瑤族自治縣還有部分瑤族,自稱“炳多尤”、“爺賀尼”等。還有居住在叢山峻嶺者,人稱“高山瑤”,又稱“過山瑤”;居住在丘崗平地稱“平地瑤”、“民瑤”、“土瑤”等。居住在寧遠(yuǎn)“九嶷瑤”、“伍堡瑤”、“七都人”、“梧州瑤”等。居住在寧遠(yuǎn)縣的荒塘、桐木漯和新田縣門樓下、祁陽縣的曬北灘一帶的瑤族婦女,頭中襯有頂板稱“頂板瑤”;居住在寧遠(yuǎn)縣九嶷山和藍(lán)山縣紫良等地的瑤族婦女、頭上無襯板稱“平頂瑤”。還有“寶寨瑤”、“龍榨瑤”、“廣西瑤”等等。
永州地區(qū)的瑤族均信奉盤瓠為祖先,總稱為“盤瑤”或“盤古瑤”。
唐宋以來,永州境內(nèi)的山丘地帶成為瑤民的聚居之地。“依山險而居”,多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登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深。有“無山不有瑤”之說。《道州府志》(清光緒本)載:“瑤有山瑤民瑤之分,民瑤與夏人雜居,服食居處,冠婚喪祭,俱與民同。”元代民族壓迫加劇,瑤民被迫南遷廣東廣西各地。明初,朝廷實行撫瑤政策,民族矛盾相對緩和,大批瑤民又回遷永州境內(nèi)。江華、永明、道縣部分瑤民被列入戶籍,從而基本結(jié)束大遷徙大流動的歷史。明洪武初年,江華縣被招撫下山的瑤佬李東仂率70戶300人,編籍定居上伍堡一帶。明洪武初年的幾年中,永明縣(今江永)的清溪、古調(diào)、源口、勾蘭的瑤民均被列入戶籍定居。自明洪武三十年(1397)至嘉清十三年(1534),在這一百多年時間里,自稱“勉”的瑤民,自南嶺南麓成批進入江華大龍山、貝江沖、麻江沖等地定居。自此,在永州逐漸形成瑤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黨的民族平等政策的深入貫徹,瑤族人民得以安居樂業(yè)。1952-1954年,全地區(qū)成立8個瑤族自治鄉(xiāng)和13個民族聯(lián)合鄉(xiāng)。1955年,成立江華瑤族自治縣。1982-1992年,全區(qū)又先后成立22個瑤族鄉(xiāng)。這些瑤族鄉(xiāng)主要分布在南部6個縣和雙牌、祁陽縣等。具體是:江永縣有大遠(yuǎn)(后改千家峒)、清溪、蘭溪、源口、松柏等5個瑤族鄉(xiāng)和94個瑤族聚居村;道縣有洪塘營、橫嶺、井塘、審章塘等4個瑤族鄉(xiāng)和12個瑤族聚居村;寧遠(yuǎn)縣有九嶷山、魯觀、棉花坪、桐木漯、荒塘等5個瑤族鄉(xiāng)和10個瑤族聚居村;藍(lán)山縣有荊竹、紫良、漿洞、匯源、犁頭、大橋等6個瑤族鄉(xiāng)和4個瑤族聚居村;新田縣有門樓下瑤族鄉(xiāng)和4個瑤族聚居村;雙牌縣有上梧江瑤族鄉(xiāng)和4個瑤族聚居村;祁陽縣有曬北灘瑤族鄉(xiāng)和4個瑤族聚居村;東安縣有15個瑤族聚居組;永州有5個瑤族聚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