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機構改革預期升溫 專家稱重在轉變職能
調整
第十三次機構改革
十八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本次機構改革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推出的。對于推動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會長陳劍認為正當其時。他表示,中國模式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政府主導。21世紀初,關于政府改革的呼聲頗高,政府高層也多有呼應。但現在有些政府部門為了獲取部門利益,不惜越位在市場中與民爭利。政府行為發生紊亂與政府機構的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有關,改革是利益關系的重新分配。另外,近年來黨政機構呈現愈發龐大趨勢,改革行政管理體制也有利于降低政府運營成本。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董事局主席高尚全也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轉變政府職能。”高尚全說,必須認識到,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在市場,企業和老百姓才是創造財富的主體,政府應該是創造環境的主體。政府的職能要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創造良好的環境上來,主要通過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激發社會成員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歷史資料顯示,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已經對國務院下屬機構的組成和職能做出過12次不同程度的調整。其中21世紀以來,國務院就先后兩次對政府機構進行了較大規模改革。200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是在加入世貿組織大背景之下進行的。此次改革完成后,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設立了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并組建了商務部。2008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力度更大,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同時組建成立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國家民用航空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目的
重在轉職能提效率
其實,在經濟學者看來,重要的不是機構如何調整,而是這樣的調整能否做到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換言之《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草案)》稿中更重要的部分是職能轉變而不是機構改革。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表示,我國所進行的大部制改革,關鍵問題不是各個部門的拆分組合,而是讓每個部門都能在自己監管的領域當中負起責任。
陳劍表示,要推動中國向法治的市場經濟體制邁進,關鍵在于政府自身的改革。政府應大幅度減少對微觀經濟的干預,將自身工作更多轉向建設一個能夠為廣大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產品與服務的公共服務型政府上來“改革的精髓其實很簡單,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干預,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通過與之相適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讓個人和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空間,去創造財富、發展經濟。因此,劃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扮演基礎性作用,限制政府權力,可能是今后一個較長時期一項重要且基礎性的工作。”
如果以這樣的思路進行考量,單單推進大部制改革恐怕還不夠,有觀點認為還應該考慮縮減政府行政層級的設置。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提出,應該通過政府機構改革,壓縮政府機構設置。主要是通過大部制改革的方式,還可以考慮將目前的政府層級進行壓縮。他說,現在民眾不滿意,總感覺行政成本偏高。這個問題不可回避,但這個偏高不是財政部門加強管理就能夠解決的,一定要有配套的改革。從機構的合理化方面來講,能不能推進整個行政層級的扁平化。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也認為,應通過政府機構改革,從橫向和縱向壓縮政府機構設置。其中,橫向主要是外界熱議的大部制改革,縱向則是將目前的政府層級進行壓縮。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則提出,當下改革應指向地方政府競爭體制。他說,這些年來,中央向地方放權,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地方政府競爭體制,這樣就出現了一種非常獨特的現象,地方政府面對成千上萬的企業和各種分散的市場主體,不是想著怎樣健全社會組織的自律維權和自協調機制,而是為了競爭,把各類組織都變成變相的經濟組織,“黨政工團齊動員”讓他們去落實投資指標、招商引資指標,連民主黨派也要落實分解的指標,實際形成了地方政府直接配置資源這樣一種體制。
1987年我在美國讀M PA到華盛頓市政府實習的時候碰到這個問題,我問他們工資收入與市場水平相比如何,他們說政府部門的工資比市場工資一般確實要低一些。但是政府工作有一定的保障,同時,政府有延期支付,退休之后各種保障很不錯,但如果犯錯誤就會前功盡棄。這樣對貪污腐敗實際上也形成了約束機制。
第五個問題是地方黨政機構設置的問題。剛才談到的中央政府人太少,與此相比就是地方黨委、政府、人大、政協這些機構綜合起來龐大臃腫,這才是中國政府機構人浮于事的根本所在。中國政府的體制是單一制,但是否地方各級黨政機構一定要完全復制中央層面的黨政機構設置值得分析。有些直轄市,省會城市的市、縣(區)、街道辦事處機構的設置高度重疊,完全是浪費。中央和地方的職能和財政資源到底怎么去匹配、去互補,而不是重復,這個問題需要認真分析研究,加以改革。
發改委重組在即 反壟斷角色更加堅定
中國政府將收到旨在“翻新”其龐大經濟計劃機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若干提議,但該機構作為反壟斷監管者的角色最終可能會被提升。詳細>>
19家外媒看總理記者會 最關注經濟改革反腐民生
全國兩會,是世界觀察中國內政外交的窗口,也一向是外媒記者的“新聞盛宴”。而每年一次的總理發布會,由于直面總理的機會難得,中外媒體基本都會關注熱點問題。
詳細>>外媒:兩高工作報告彰顯中央反腐決心
境外媒體分析指出,兩高報告不僅彰顯了中央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的決心;而且,報告中頗具新意的司法公開和透明也得到較多著墨,料將獲得高票支持。詳細>>
外媒看兩會:中國領導人愈來愈懂得展現幽默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表示它將消除刑訊逼供的使用,阻止地方官員干預司法判決并允許法官自己做出決定。詳細>>
中國兩會看點 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和國防預算受關注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3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一年一度的國家立法機關會議3月5日拉開序幕。所有人都密切關注著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和軍費支出計劃。詳細>>
三月看兩會:讓夢想照入現實
讓兩會的提案照入現實的過程雖然漫長,但定會收獲豐碩的果實。詳細>>
“開放”成新聞中心外媒記者熱詞
3月1日,偶遇的外國記者們提及頻率最高的詞就是“開放”。詳細>>
全國兩會引外媒熱議 駐華記者關注反腐倡廉
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頭一年,國際社會對中國兩會給予高度關注。詳細>>

兩會會場的美女記者
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各路媒體人來人往,美女記者永遠最搶眼。詳細>>
網民:對深化改革的十大期待
普通網民對于全面深化改革有著這“十大期待”。詳細>>
兩會建言:工會維權難在哪里
作為一個群眾組織,工會手中擁有的是什么?詳細>>
兩會花絮標簽識茶杯
北京首都機場候機樓內配備的兩會代表團茶杯上貼著不同顏色的標簽加以區別詳細>>
兩會建言“有哪些民生亮點”
百姓期待今年兩會上民生問題有更多亮點詳細>>

“兩會”代表委員住地
歷屆“兩會”代表委員住地大盤點詳細>>
為兩會不再沏茶倒水點贊
服務員們將不再為代表委員們提供“沏茶倒水”的服務詳細>>
香港代表感慨兩會節儉風
節儉是有益于國家的積極轉變。對豪華食品和葡萄酒的需求將會減少詳細>>
農民工的身份何時轉變
筆者就是一名90年代初從農村走出來的打工者詳細>>
關于校車駕駛安全的建議
隨著校車事故的逐年增多,校車駕駛安全已成為最被關注問題之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