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和梅德韋杰夫簽署新核裁軍條約前后的表情變化。
中國日報網消息:當地時間4月8日,美俄兩國元首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正式簽署了新的核裁軍條約,同意進一步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以替代去年12月到期的舊條約。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簽署協議后發表講話說,新條約的簽署在核裁軍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但建立無核世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說,俄美簽署新條約是一個歷史性事件,掀開了俄美關系新的一頁。簽署新條約對俄美兩國來說是雙贏。
近20年來最為全面的軍控協議
這一被稱為“近20年來最為全面的軍控協議”,是在經歷10輪談判,歷時近1年,經兩國元首先后14次通電話或會面加以推動之后,才正式簽署的。在核安全峰會以及聯合國《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會議召開前夕,這項條約的簽署反映了美俄雙方在核裁軍領域開展務實合作的新姿態。
然而,條約的簽署并不意味著問題的解決,“布拉格的春天”仍然春寒料峭。盡管新條約將兩國戰略核運載工具的數量限制在700件以下,將各自可部署的核彈頭限制在1550枚,但這只是兩國在履行“核大國率先裁減”的責任,而保留下來的核武器仍足以將地球毀滅幾十次甚至上百次。要知道,對于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而言,毀滅一次和毀滅幾十次并沒有區別。更何況,這個有效期只有10年的條約,在核武器的計算方法上做了手腳——像一架B-52轟炸機一次最多可攜帶20枚核彈頭,但在統計時只算作“一枚”,僅此就可使兩國在條約規定的上限之外,還能部署大約1300枚核彈頭。
除了可信度之外,人們也有理由對條約的有效性產生質疑。兩國在反導等問題上的分歧并未因條約的簽署而解決。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日前就表示,如果美國戰略導彈防御系統的數量和質量開始對俄羅斯戰略核力量產生實質性影響,俄羅斯將有權退出新的核裁軍條約。而美國共和黨參議員和軍界人士也表示,如果新條約影響到反導系統的部署,降低美國核軍備的可信性和有效性,新條約將絕不會獲得國會批準。
即使排除以上因素,條約對國際核裁軍進程的影響也相對有限。與冷戰時期相比,國際形勢在很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核對抗不再是兩個核大國之間的核心問題,更遠非國際社會的核心問題。而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兩國也早已經失去了冷戰時期那種對地區與世界議程和進程的控制力。更何況,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擁有核武器的動因更多地是為了應對地區的緊張安全形勢,或者擁有與對手博弈的過硬籌碼,與美俄兩國擁有多少核武器沒有直接關系。換言之,除了可以給兩國領導人帶回去一張漂亮的外交成績單之外,這一條約對于核裁軍進程和全球的核安全并不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美俄削減進攻戰略武器談判進程
美國和蘇聯于1991年7月簽署《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又稱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條約規定,雙方把各自擁有的核彈頭削減至不超過6000枚,運載工具減至不超過1600件。該條約于1994年12月正式生效,有效期15年,于2009年12月5日到期。
1993年1月,美國和俄羅斯簽署了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規定美俄擁有進攻性戰略武器上的核彈頭總數分別削減至3500枚和3000枚。但兩國遲遲未交換條約的批準文件。2002年6月,美國正式退出反導條約,俄隨即宣布不再接受第二階段條約的約束。
2008年4月,美俄宣布將締結一項新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軍控條約。但由于北約持續東擴、美國在東歐的導彈防御計劃,以及俄羅斯與格魯吉亞之間的軍事沖突,使美俄關系降至冷戰結束后的最低點,核裁軍談判也停滯不前。
2009年4月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表示,雙方將“立即開始”就新的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進行談判。
同年5月,美俄在莫斯科就新的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開始首輪正式談判。7月,兩國總統就進一步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達成共識,并簽署了規定兩國新條約內容的框架性文件。
今年3月26日,奧巴馬宣布,經過近1年的艱苦談判,美國和俄羅斯已經就新的核裁軍條約達成一致。
(來源:中國軍網 編輯:任奇)
(來源: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