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冬降雪量比常年少七成已連續3年“冷冬”
連續兩天的雨雪拉開了3月的序幕,也送走了干冷少雪的冬天。市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王冀稱,北京已連續三年“冷冬”,但氣候變暖的趨勢并沒有改變。
北極濤動帶來三年“冷冬”
2011年12月到今年3月,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平均氣溫為-3.2℃,比常年-2.3℃偏低近1℃。按照氣候學標準,比常年值低0.5℃為“冷冬”,反之則為“暖冬”。從近十年情況看,2009年、2010年都是“冷冬”。
“‘冷冬’是北極濤動所致。”王冀解釋。當北極極地中心被低氣壓控制,周圍被高氣壓包圍時,這種“南高北低”的態勢稱為北極濤動正位相。此時,由于冷空氣被困在極地,大家會感覺冬天不太冷。從21世紀開始,北極濤動正位相逐漸向負位相發展,變為“南低北高”,北極極地中心被高氣壓控制,受困的冷空氣被排擠南下,導致寒流出現,影響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氣溫。近三年北京遭遇“冷冬”的原因,也就得到了解答。
不過,氣候總體趨勢仍在變暖。1971年到2000年冬天的平均氣溫為-2.7℃,其中1981年到2010年期間就升高了0.4℃。而近十年來,北京的暖冬也多過“冷冬”。王冀表示,氣候變化是個長期工程,“短期的氣溫波動本來就有高有低,從百年來的氣象背景資料來看,氣候仍在變暖。”
今冬降雪量只有2.5毫米
相比多雪的2009年,這個冬天無疑是“貧雪”的,去年12月、今年1月和2月只下過3場有量降雪,且都為小雪級別。與常年同期8.8毫米相比,2009年、2010年冬天降雪量分別為14毫米、10.3毫米,均偏多。今冬降雪量只有2.5毫米,比常年偏少七成。
北京從1月至今持續低溫。下雪會冷,但不代表冷就會下雪。2009年,北極濤動導致北京氣候突變,突降大雪。而隨著系統趨于平穩,強冷空氣頻頻出擊,這兩年冬天暖濕氣流一直難于北上,冷暖配合失調,自然造雪艱難。
衛星云圖顯示,目前大氣環流已開始調整,冷暖空氣交匯的位置將向北推進,使北方地區的降水形勢得到改善。
下周一或再迎降水
昨晨,冷空氣又賴了一天,京城降下小雪。這場3月飄雪來得有些波折,先是前一天午后的蒙蒙細雨,后來是夜間的雨夾雪,直到昨晨晉級為小雪。
昨天全市平均降水量0.5毫米,城區0.2毫米。最大降雪出現在密云黑龍潭,約5毫米。這也是1月7日后,今年收獲的第二次全市性降水。
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郭金蘭表示,這場雪對凈化空氣,土壤保墑有利。今明兩天,本市仍是陰云密布,高溫在3℃到4℃之間。下周一華北地區將再迎降水,本市很可能出現雨夾雪。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