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日報》曾報道,湛江不少高校的大學生熱衷派名片,引發網上一片爭議。有網友認為,大學生派名片有利于“推銷”自己。但也有網友表示,部分學生為了增加就業砝碼或滿足虛榮心,在名片上打印自己沒有的頭銜,有的還印上自己在社會兼職中的“高級代理”、“地區經理”等虛名,是一種不誠信行為,應引起社會重視。漫畫:鄺野
提要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昕:用假的東西忽悠別人,獲得利益,是一種詐騙。如果我們不對通過虛假信息獲利的行為進行規范和懲罰,“頭銜通脹”現象就會愈演愈烈。這不僅會給青少年造成惡劣影響,還會讓靠虛名就能輕松獲得財富的觀念越來越重。
如今,一些企業喜歡向員工派送各類唬人的頭銜,一個小公司都會涌現多個市場經理、運營總監;一些人也會想方設法在自己的名片上加印各種頭銜。這些情況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頭銜通脹”。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網易新聞中心,對1933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6.9%的人感覺當今社會“頭銜通脹”現象普遍,其中38.4%的人表示“非常普遍”。
80.9%的人認為“頭銜通脹”源于當前社會重權
“我們公司只有幾十個人,就有七八個‘總’。”上海市某公司職員吳莉告訴記者,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公司里只有倆人是真正的老板,給其他人安上“總經理”、“總監”等頭銜,就是為了讓他們出去談業務方便一點兒,“沒辦法,現在社會上就認這些稱呼。”
湖北省某大型電器公司銷售經理范巍巍發現,現在瞎印頭銜的,往往都是一些小公司或者個人。很多名片上的“客戶經理”、“大區總監”,其實就是業務員。所以,他如今接到類似唬人名片后,只是一笑而過,“在路上就扔了”。
不過,范巍巍也承認,名片上的頭銜就像“敲門磚”,“我們談業務都想跟公司的‘一把手’談,所以才會注意名片。如果不是‘一把手’,只是業務經理或者主管,我不會花太多時間跟他周旋。我知道他們沒有決定權。”
本次調查顯示,70.5%的人坦言,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看重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