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息民間借貸正呈現在全國蔓延的趨勢。業內人士表示,在信貸緊縮、樓市調控背景下,民間資金缺乏投資渠道,同時,中小制造類企業、房地產、礦業等行業資金需求量大,民間借貸空間迅速擴大。目前僅浙江民間資本就高達萬億元,通過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和個人之間放貸,成為民間借貸流通的主要途徑,月息回報普遍在2分以上,最高的甚至達5分,即年利率60%。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近期發布的《小企業經營與融資困境調研報告》顯示,今年小企業生存環境不樂觀,半數小企業通過民間借貸完成融資,能從銀行貸到款的公司只有15%,金額在100萬元以下的貸款基本成為盲區,很難得到銀行重視。
除游蕩在民間的數萬億元游資,資金富余的上市公司也開始把錢投向民間借貸業務,有的貸款收益甚至超過主業。最終能支撐起如此高額利率的,幾乎只有房地產業和礦業,他們也正是借錢的大戶。
瘋狂的民間借貸背后隱藏著巨大風險。有報道稱,曾經因高利貸泛濫而成為“寶馬縣”的江蘇省泗洪縣,在7月借貸大戶“跑路”、停止付息后,出現高利貸市場崩盤情況,眾多放貸人血本無歸。江蘇省啟東市在年中出現信用社員工當高利貸掮客,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出現離職、逃跑甚至跳樓等情況。福建省廈門市今年連續爆出民間高利貸崩盤大案,涉嫌介入高利貸的既有擔保公司負責人,還包括銀行高管。
專家警告,民間資金熱衷高利貸反映出當前貸款結構不合理,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房地產行業死守掙扎和礦業追逐暴利。一旦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房價、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民間高利貸極有可能爆發巨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