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江告訴記者,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原子鐘。原子鐘是衛星導航系統最核心的部分,其精度決定了導航系統的導航和授時精度。此前,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掌握著制造原子鐘的技術,但美國對出口這些鐘是嚴格限制的。
“這是導航技術最關鍵,也是最難的部分,”李長江說。
“冷戰時期,大國的地位靠什么?靠原子彈。我們為什么在上個世紀冷戰時期那么惡劣的國際環境下,我們能夠獨善其身,靠得是我們研制出了兩彈一星,使我們國家不再受列強的欺辱。到了二十一世紀,這個時期的大國地位靠原子鐘,”李長江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衛星導航系統在電網系統、銀行系統、通信系統、能源系統等民用服務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全國各地銀行結算需要精確地控制時間,有了衛星導航就可以實現同步。
“如果用GPS,那就相當于把我們的經濟基礎建立在別的國家的基礎設施上,一旦出了問題,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李長江說,“有了自己的導航系統,我們將不再受制于人。”
目前,北斗提供的開放服務是向服務區內的所有用戶免費提供的,定位精度為10米,測速精度為0.2米/秒,授時精度為50納秒。北斗系統在中國和周邊地區已經可以獨立地提供衛星導航定位授時服務,總體性能與美國GPS性能相當,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在宣布斗衛星導航系統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正式提供區域服務時說道。
北斗提供的特色服務功能,在導航產業眼中有著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北京合眾思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曹紅杰告訴中國日報記者,北斗將比GPS有更廣泛的應用。
“GPS只允許用戶確定自己的位置,但是北斗可以允許一個用戶確定另一個用戶的位置,”曹紅杰說,有了這個功能,就可以開發一些產品,如針對需要特殊看護的老人和孩子的“電子圍欄”。另外,可以為物流運輸系統提供實時定位監控系統,以使總部更有效率地調配車輛。
目前, GPS仍占有導航終端95%以上的市場,而北斗則主要為行業應用提供服務。但中國政府面對外界的競爭,卻采取了開放的態度。
2012年12月27日,中國政府發布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ICD文件。有了這個文件,外國的公司就可以開發基于北斗導航服務的終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曹健林告訴記者,北斗系統將秉承開放的原則,具備與其他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互操作性。(記者 程盈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