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綜指以一根2.67%的陰線結束了8月份的交易,指數在創出階段新低的同時,也走出了近8年來的首個月線四連陰。對于投資者來講,股市紅7月和紅8月的預期已先后落空,市場情緒已低迷到了極致。不過,在一片悲觀之中,一些積極的市場信號也不斷閃現:部分股票的估值已經與國際市場平行甚至更低,強勢股補跌進入恐慌期,大小非凈減持額環比同比大幅下降,技術層面超跌,這些信號或許預示著大盤的底部已漸行漸近。而與此同時,未來的經濟、政策、外圍環境并不嚴峻,這也使得這些底部信號在9月“兌換”反彈成為可能。
多利空壓制滬綜指連跌四個月
繼“紅7月”的憧憬落空之后,“紅8月”再次成為泡影。上周五,上證指數報收于2047.52點,以一根2.67%的月陰線結束了8月的交易,并出現自2004年以來的首個月K線4連陰。
縱觀這長達4個月的持續調整期,大盤走勢可謂“無情”,先是擊穿充滿希望的2132-2242支撐線,后又砸穿了信心十足的“鉆石底”,將樂觀的頭肩底扭成了悲觀的M頭,短中長期均線全部向下形成空頭排列。
“真是要多難看就有多難看!”一位長期以來看圖炒股的老股民感嘆道。
而從個股來看,調整期的前半段,還不時涌現出相當數量的強勢股,甚至是強勢板塊,如醫藥、環保、旅游等;但進入8月,這些強勢板塊也先后走弱,市場賺錢效應顯著下降。
分析人士指出,從5月開始,一些利空因素先后來襲,導致多方有些“喘不過氣來”。
首先是貫穿5、6月份的歐洲債務問題惡化預期壓制全球股市,A股不但未能幸免,下跌幅度甚至還超過債務危機發生地的歐洲市場。緊接著6-7月,歐債危機引發的擔憂還未消退,國內經濟減速的陰云就聚攏上來,PMI、工業增加值和CPI、PPI的持續下行,使得投資者對宏觀經濟走勢頗為悲觀。而7月至今,陸續公布的上市公司中期業績不佳,再次對市場中占有絕對權重優勢的周期類個股形成壓制。與此同時,在整個調整過程中,對于政府出臺經濟刺激政策的預期一次又一次落空,也讓大多數投資者感到疲憊不堪。
五信號預示底部漸行漸近
隨著上證指數在8月跌破2132點的“鉆石底”,市場重心逐步下降至2100點下方,2000點整數關口也“岌岌可危”。不過,在一片悲觀聲中,一些積極的市場信號也相繼出現,這或許意味著市場的階段性底部漸行漸近。
信號一:部分股票的橫向估值已經接近國際水平。過去很長時間,中國經濟的高增速使得中國股票的估值顯著高于歐美、日韓、香港等發達市場。不過經歷了長達3年的持續調整,目前A股市場中很多股票的估值已經“國際化”。最直觀的對比是A+H股公司,目前78只AH股中A股股價和H股股價價差在正負20%以內的有28只,占比約36%,而這其中有相當多是大型權重股。目前恒生AH溢價指數為108.62點,處在歷史較低水平。
信號二:強勢股大范圍補跌。從A股市場的歷史運行規律來看,每每在一輪指數調整的末期,都會出現強勢股補跌的情況。本輪大盤調整的前3/4時間里,市場中先后出現過一些較為抗跌的板塊及個股,5、6兩月醫藥板塊整體走出強勢行情,累計漲幅超越大盤約18個百分點;7月餐飲旅游板塊較為抗跌,跑贏滬綜指3.84個百分點。同期,市場中還出現了資金追捧成長股的情況,創業板指數在5-7月累計跑贏滬綜指15.35個百分點。不過到了8月尤其是進入8月下旬,上述強勢板塊都出現了大幅下挫,創業板指數在上周四的盤中跌幅一度超過5%。
信號三:大小非凈減持額同比環比雙雙大幅下降。從歷史統計看,產業資本的動向對于指數的走勢有較為明顯的指示意義,上證指數歷史上的重要底部幾乎都伴隨著產業資本的大量增持。從8月的數據看,盡管沒有出現凈增持的情況,但凈減持額僅為8.18億元,相比去年8月的68.69億元下降了88%,環比今年7月的40.21億元下降79%。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的凈減持額為7.5億元,之后指數出現了幅度大約為15%的反彈。8月凈減持額再次跌破10億元,意味著產業資本在當前點位上的態度相對樂觀。
信號四:8月24日后融資市場多次出現單日凈償還的情況。單日融資凈償還的頻繁出現往往意味著市場已經極度悲觀,從2011年二季度(融資融券正式推出的1年時)到現在,融資凈償還高峰的出現無一例外地預示著指數階段反彈即將來臨。而從具體的數字看,凈償還金額越大,未來反彈的力度也就越大。統計顯示,8月24日-30日的5個交易日中,融資凈償還現象幾度出現,5日累計凈償還額為3.96億元。
信號五:滬市成交金額創44個月新低,技術面現強支撐。上周五,滬市創下了2008年12月26日以來的單日最低成交額,僅有353億元。深圳市場成交較滬市活躍,但單日416億元的成交額也是最近半年的最低水平。月線4連陰和“地量”同時出現,可能意味著“地價”也將到來。同時,從技術上來看,今年2月底和5月初形成的M頭,其頸線位置在2250點,按照經典技術分析理論,當指數突破頸線向下運行的距離與M頭的第二頂部到頸線的距離相等時,為重要技術支撐位,經計算該位置在2030點附近,也就是說指數已初步完成了理論跌幅。
9月反彈或非“水中月”
從種種市場跡象來看,目前市場似乎已經極為接近底部,但今年多次言底失敗的經驗使得投資者心態相當謹慎,不敢再輕易抄底。不過有分析人士指出,從9月的股市環境來看,指數出現反彈并非樂觀的一廂情愿。
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未來2-3個月市場將處于業績消息真空但政策消息可能較為密集的階段,資金也將從三季度的業績偏好轉向政策偏好。轉向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在目前經濟面臨諸多困難的關口,政策傾向一定積極,從中央層面的穩增長到地方層面的投資潮,都有可能對市場形成刺激;二是淡化業績而強調政策,利好的一定是周期類行業,由于這些公司在市場中的權重極大,它們的企穩對指數的支撐作用遠非消費及成長股可比。
另外從宏觀經濟數據來看,經濟增長指標可能仍將低迷,周末公布的PMI數據10個月來首次跌破50%的枯榮線,這一方面可以理解為經濟活動收縮十分明顯,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政策放松預期將升溫。CPI的企穩回升是目前比較一致的市場預期,從歷史經驗來看,CPI見底回升期股市的表現通常不會太差。
從外圍市場來看,9月是歐美政治經濟活動的高峰期,政策利好可能出現。美聯儲曾經在2010年的10月推出了QE2,當時掀起了包括A股在內的全球股市的強勁上漲。從目前的情況看,推出QE3的可能性不大,但其他積極的經濟政策或將對全球股市構成刺激。
事實上,真正的考驗來自資金面,尤其是9月中下旬市場可能面對季末資金緊張的情況,不過貨幣當局可能出臺相應的政策加以對沖,如加大逆回購力度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總體來看,盡管9月股市環境不能說很理想,但暫時看不到能夠繼續深度打壓市場的理由,在目前指數和大多數個股超跌、底部信號頻現的情況下,9月市場出現拐點甚至大幅反彈并非“鏡花水月”,投資者不必過分悲觀。記者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