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矛盾真有那么深嗎?
三問:
媒體火上澆油了嗎?
編輯:最近一段時期以來,關于醫療事故、醫患關系之類的報道中,負面的事件很多,這說明什么問題?醫患關系在持續惡化嗎?
記者:記者撥通了數名知名學者的電話,他們都不愿意公開發表意見。有人明確表示,雖然不贊同媒體對醫患關系的過度炒作,但本人不愿意跟大眾情緒“對著干”。
有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研究者表示,媒體報道,有其偏好。傳播有這么一條規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一萬件醫患和諧的事兒,因為并不反常,沒有關注價值,所以一般也不具備報道價值,媒體往往不會報道,更遑論跟進;一件不良醫生欺負患者或者患者使用暴力手段襲擊醫生的事兒,因其違反常規,極具社會關注度,媒體會爭相報道甚至大規模跟進,并且在報道角度上往往有凸現極端、異常的傾向。一萬件好的里有一件壞的,結果進入公共視野的只有這一件,傳播效果上便出現了“老鼠屎”效應:一粒壞了一鍋粥。其實,醫患關系的狀況并沒有我們從媒體上得來的印象那么糟糕,媒體現實和社會現實存在較大差距。醫患關系是否在惡化,需要嚴謹的調查研究,不可想當然。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年來,媒體在輿論監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醫療事業的健康發展、患者權益的維護都是重要推動力。但是,在網絡時代,有的媒體為了吸引眼球、獲得更大的轟動效應,放棄了職業操守和社會責任,出現了過度商業化、娛樂化、媚俗化的傾向。這些做法對于醫患關系的惡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縫肛門”、“八毛門”等,這是值得深刻反思的。
編輯:媒體不應該站在患者角度說話嗎?
記者:相關新聞傳播學者表示,媒體應該客觀中立地報道社會事件。尤其是在對待類似醫患關系等敏感話題時,更應該以事實本身的是非曲直作為報道取向的依據,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看人下菜碟兒,人為地偏向于任何利益相關方。作為有社會責任的媒體,應該準確、全面、客觀報道事實,不去人為夸大。多傳遞溫暖和希望,少傳遞冷漠和絕望。因為,夸大問題的嚴重性對求真也是一種背離,從效果上看,也會讓公眾產生認識偏差,甚至會激化醫患之間的對立情緒,這對社會和公眾都沒有好處。媒體理應成為社會和諧的穩壓器,成為溝通醫患的橋梁。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