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是全球溫度增加最迅速、最明顯的地區,將北極的數據包括進去,全球溫度曲線是持續上升的
記者:一些認為氣候變暖進入“停滯期”的科學家指出,1998年全球平均氣溫出現峰值,此后直到2008年的十年時間里再也沒有創出新高。現在這個紀錄打破了嗎?
丁一匯:比較1998年至今的逐年平均溫度,至少2010年與1998年具有同樣的量值,甚至略偏高。這表明,1998年并不是近50年來唯一的最暖的峰值。
世界氣象組織監測顯示,2000—2009年是1880年全球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10年。11月2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11年全球氣候報告指出,在有記錄以來的年份熱度排行榜上,今年名列第10;在全球最熱年份榜單上,前13位都出現在過去15年中。
氣候變暖的長期趨勢沒有本質變化,但它受到了不同時間尺度波動的影響,一段時間高,一段時間低——這種情況不但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發生。
記者:那么,為什么有研究得出氣候變暖趨勢已停滯或減弱的結論呢?
丁一匯: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和大氣海洋局(NOAA)最新研究,關鍵是得到上述結果的這個研究沒有充分應用北極地區的氣候資料。而北極是全球溫度增加最迅速、最明顯的地區,將北極的數據包括進去,并進行十年的滑動平均(消去十年以下的波動),由此做出的全球溫度曲線是持續上升的,并沒有表現出任何“停滯”或“平臺”現象。
另一方面,把1999年—2010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的地理分布圖繪制出來,同樣可以看出,全球絕大部分地區都是明顯的變暖區,而中高緯度和北極地區是最暖的。
有關氣候進入“停滯期”的研究主要是根據英國氣象局哈得萊氣候研究和預測中心的資料進行的,后來研究者自己也認識到北極資料并沒有完全包括進去。
目前來看,全球氣候變暖“停滯”的觀點雖然并不完全符合實際,但還是十分有意義的,它提醒我們:1999年后的十年時間里,全球北極以外地區的平均溫度沒有增加。這可能是受到了海洋變冷和太陽活動減弱等自然變化的影響。
記者:近年來,我國從北方到南方,不少地方都曾遭遇寒潮冰雪災害,“暖冬”的說法似乎越來越少了。中國的溫度還在繼續上升嗎?
丁一匯:最近十年,中國的平均地表溫度仍然是上升的。根據我國剛剛發布的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1951年—2009年,中國陸地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1.38 C°,變暖速率為每十年0.23 C°,比全球氣候變暖速率略高,這種趨勢近十年沒有明顯的變化。
目前還難以確定今后全球變暖的速度是否會加劇;中國應該采取積極的應對方針和戰略
記者:2008年英國《自然》周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認為,由于氣候的自然變異抵消了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氣溫上升,預計全球變暖的趨勢會暫時經歷 “停滯期”,但2015年之后全球變暖的速度將會加劇。目前來看,今后全球變暖的速度將會加劇的這種可能性是否存在?
丁一匯:我認為,目前還難以確定。如果僅從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看,這是可能的,但還存在不確定因素:除了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努力狀況外,尚難確定海洋等產生的升溫或降溫作用到底有多大,也就是說自然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減弱或抵消人類活動的因素。
科學界已認識到近期氣候變化預測問題的重要性,現在不僅強調未來百年氣候變化預測,還非常重視對未來20—30年氣候的預測,因為它更具有實用價值。
近期氣候預測必須使用更準確的海洋資料作為初值來運行氣候模式,也就是要把多種海洋資料同化,只有給出正確的海洋條件才能準確預測出海洋在未來20—30年的作用。但目前這項工作正處于研究和試驗階段。
全球近30個氣候模式中(包括中國的兩個氣候模式),只有少部分具備這種根據海洋資料同化系統預測未來20—30年氣候變化的能力。即使做到這一點,這些模式的預測結果也有很大差別,這是目前氣候預測的難題之一。我國也剛剛開始這方面的工作。估計要比較明確回答全球氣候近期變化的詳細和可信的演變,要在數年之后。
記者:目前看來,氣候變暖的長期趨勢并沒有改變,我們應該怎么應對?
丁一匯:氣候變暖的長期趨勢沒有根本性改變,我們應該采取積極的應對方針和戰略。
一方面,應該根據氣候的新特點,調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災害防御標準,以更好地適應新的氣候條件。
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目前最關鍵的是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加快中國發展模式的轉型。通過這種綠色轉型,不但保護氣候和環境、節約資源,還能使能源實現可持續利用。
應該指出,不管氣候將來的變暖幅度和速率多大,甚至出現逆轉變冷,實現經濟發展方式改變、綠色轉型都是無悔的選擇。
這一綠色轉型的切入點應該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發展清潔能源,倡導低碳生活和生產模式,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利用與環境改善的協調一致,使中國完全步入能源、環境、氣候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社會。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