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級細菌的產生,便是由于濫用藥物,使病菌產生了抗藥性。資料圖
養防并舉,減少抗生素使用,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正是鑒于“有抗食品”的危害性,世界衛生組織已成立了慎用抗生素聯盟,其成員包括90多個國家,各國采取嚴厲的手段限制使用抗生素。據悉,瑞典1986年成為首個在動物飼料中部分禁用AGP(抗生素生長促進劑)的國家。自2006年1月1日起,歐盟全面執行此項禁用。美國、日本及我國都出臺了相似的法律法規,限制或者禁止抗生素在飼料中的使用。
專家建議,在動物源性產品生產過程中,要借鑒歐盟的做法,不斷完善各類藥物和化學合成飼料添加劑的相關管理規定;大力推行、嚴格執行農產品標識管理,為消費者提供詳細的信息,幫助消費者理性選擇。同時健全食品生產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監控體系,對動物產品實行市場準入制和產地追溯制,對濫用抗生素的養殖者和銷售藥物殘留超標動物產品的違法行為,依法嚴懲。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執行組組長陳其廣教授介紹,多年來,為克服現代化學合成飼料添加劑與抗生素藥物的濫用,我國一些專家與養殖企業一直在探索運用中草藥解決抗生素污染問題。
謝仲權教授不僅出版了《天然物中草藥飼料添加劑大全》等學術專著,還主持制定了《天然植物飼料添加劑通則》等國家標準。廣東汕頭東江畜牧有限公司在養殖行業提出動物“未病先防——健康養殖”的新理念,制定出可操作性強且實用價值高的“治未病”動物保健技術體系。北京大興區推廣“生態環保養豬模式”,用北京洪天力藥業有限公司研發的“天然植物免疫增強劑”替代抗生素,既解決了豬肉中的藥物殘留問題,又提高了出欄率,改善了豬肉品質。
謝仲權指出,與化學合成物相比,天然物用于飼料添加劑的優勢主要有:一是其營養既可促進肌肉生長,又能調控肉的品質,避免了只注重提高畜禽魚的生長速度而忽略肉質改善的缺陷;二是天然物添加劑在畜禽魚體內發揮有效作用后可被分解,沒有毒害與殘留;三是不產生抗藥性,可長期使用。
齊廣海認為,抗生素替代品(如微生態制劑、寡糖、抗菌肽等)的研制成為各國學者的研究熱點,但目前看來,使用單一產品替代抗生素的難度很大,采用集成創新的綜合技術也許是更為現實的選擇。
我國著名畜牧學專家張子儀院士提出,對待畜禽疫病,要在“防重于治”的基礎上強調“養重于防”或“養防并舉”,增加動物自身的抗逆能力,在“養”字上狠下功夫,這可能才是真正減少抗生素的使用、保障動物性安全的真諦。
陳其廣認為,在改善動物養殖環境的同時,深入發掘利用天然物中草藥的優勢,改變目前過度依賴化學物質與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和獸(禽、魚)藥局面,創造中國特色的生態養殖新模式,可以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