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檢驗結果有偏差癥結何在
在青海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調查之中,讓記者頗為疑惑的是,三聚氰胺檢驗究竟復不復雜?不同的檢測機構,為何出現迥然不同的結果?記者對此進行了多方調查。
受訪的業內人士稱,僅從技術層面來講,現行的檢測辦法確實有弊端,但結果應該不會太離譜,如果完全按照程序進行,三聚氰胺超標是應該被檢驗出來的。問題的癥結并不都在技術層面,更重要的是在制度方面———該走到的程序、該動用的技術手段,有沒有被嚴格遵守。
“我現在能說的是,青海省級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部門的檢驗結果是有保證的。在(青海東垣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發生后,我們把省級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部門的檢驗樣品送到國家級機構,檢驗結果幾乎是一致的。”青海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李俊表示。
青海三聚氰胺奶粉發生后,記者未能見到當初為“問題奶粉”出具合格報告的兩名青海省海東地區質檢所檢驗人員。而海東質檢所工作人員也表示,在這一問題上不接受記者采訪。
李俊說:“對于海東地區質檢部門的結果,我不能夠多說什么。因為他們是獨立的法人,我們省級部門僅為行政指導,他們自己對檢驗結果負責。”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一家乳業負責人白靜波表示,由于自己的企業很小,并不具備專業的三聚氰胺檢驗能力,產品都是送到質檢部門檢驗,“他們也過來進行抽檢”。“不過我曾經用試紙進行檢驗,沒有發現任何反應。說實話,我從沒見過三聚氰胺,也不知道是什么東西。”白靜平說。
陜西省西安銀橋乳業集團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現在乳品行業基本上聽到三聚氰胺都是談虎色變,作為企業只能自己“明哲保身”嚴把質量關。而且不同部門的檢測方式也可能不一而同,不便于對檢測過程和質檢部門的工作進行說明和評價。
廣州省乳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明確告訴記者,僅從技術層面來講,現行的檢測辦法確實有弊端,也發生過誤判的案例。“誤判曾經造成許多企業的整批產品被銷毀。當時只是告訴一種方法,很多人都去檢,操作人員的技術規范多少會有一些偏差。”
王丁棉說:“不過青海是不是就是這么巧,三次都誤判,我也不敢下結論。但是乳品企業如果知道奶粉是有問題的,也不會這么多次送檢來冒險。”
王丁棉指出,檢驗出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并不“神秘”,一些大中專院校也可以做,質檢部門并不具有獨家解釋權,三聚氰胺檢驗不應如此“諱莫如深”。
“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企業弄虛作假的嫌疑。不過,按規定送檢的東西,質檢部門是必須要有留樣、備份。現在,這些都可以拿出來,當著媒體、公證機關的面當眾檢驗,公開透明地證明質檢部門檢驗不存在問題。所以問題的癥結并不都在技術層面,更重要的是在制度方面:該走到的程序、該動用的技術手段,有沒有被嚴格遵守。”
青海省進出口檢驗檢疫局是青海省級具備三聚氰胺檢驗資格的另一家單位。其辦公室主任雷霆表示,如果完全按照程序進行,“三聚氰胺超標是應該被檢驗出來的。”
西安市農業委員會負責對西安地區乳業奶源進行監管。其畜牧發展處處長賈社全也表示類似的看法。他說:“作為檢測儀器,肯定是會有差異的,但是結果應該不會太離譜,不可能說沒有(三聚氰胺)檢出有,有(三聚氰胺)卻檢不出來。”
11月初,為切實加強乳制品質量安全工作,國家質檢總局組織修訂了《企業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0版)》和《企業生產乳制品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0版)》,并予以公布。與之前2006年版的審查細則相比,新版細則對乳品企業的質量管理制度、質量控制人員、質量檢驗設備、企業自檢項目等方面都有更為具體和細致的要求。
該細則明確要求:乳品企業必須具備三聚氰胺檢驗項目相關的檢驗設備及能力,不得進行委托檢驗,同時企業檢驗人員中有三聚氰胺獨立檢驗能力的至少2人以上。
對此,王丁棉卻表示出擔心,他說,如果確確實實按照衛生部的指定方法,企業購置設備的錢很多,同時檢驗時間也會增加,這將給企業帶來很大的成本負擔,而這些負擔很有可能將被轉嫁給消費者。
“據我了解,目前,有專家已經掌握了快速、經濟又有效的檢測方法,雖然定量檢測出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需要一定的時間,但能快速判斷有還是沒有,希望能夠盡早推廣使用。”王丁棉說。
誰在添加三聚氰胺:奶農?企業?中間商?
中國乳業因三聚氰胺事件跌入一個又一個的夢魘,如今這一行業的信譽與信心如游絲般脆弱。問題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到底是誰在添加?是奶農、企業,還是中間商?
長期從事鮮奶源頭監管工作的西安市農業委員會畜牧發展處處長賈社全表示,依據他的判斷,奶農自行添加三聚氰胺的可能性應該首先排除。
“三聚氰胺很難買到,而且將其添加進鮮奶中也不能增加出售時的稱重,奶農怎么會主動參與這樣吃力又不討好的行為呢?近期我們對管轄范圍內的奶場進行了拉網式的檢驗,沒發現有任何問題。”賈社全說。
但廣州乳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卻對此持有不同意見:“據我調研時掌握的情況,小部分奶農在鮮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現象是存在的。他們獲得的三聚氰胺被稱作‘蛋白精’,將其填入兌過水的牛奶中,后來被稀釋的牛奶會迅速恢復最初的濃稠,蛋白含量顯然提高,從中獲利也就變得容易。”
王丁棉表示,許多奶農在摻入“蛋白精”時并不知道這就是三聚氰胺。當然,受市場影響,企業壓低鮮奶收購價格,擠壓奶農生存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們采取非正常手段牟利。
“不管哪一方添加,動機都是獲取更大的利益,而三聚氰胺死灰復燃,準入門檻過低導致過多企業惡意、無序競爭是不容回避的因素。”王丁棉說。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乳業分析師陳連芳介紹,目前,我國有800多家乳品企業,其中,持生產經營許可證生產嬰幼兒、成人配方奶粉的企業有100家以上,蜂擁而上的大小企業都企圖在“三鹿”事件后明顯復蘇的乳業市場上分一杯羹,利益驅使下,企業爭奪奶源、壓低收購成本、擾亂市場。
王丁棉說,今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國家新《乳品安全標準》中對原部分標準作出了下調,這樣,更多企業參與到還不健全的乳業市場中,一些企業短期逐利的心態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有資質做長遠打算的企業的利益,引起無序競爭,甚至導致個別企業不擇手段,三聚氰胺等問題“乘虛而入”。
10月19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乳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通知》,劍指三聚氰胺。半個月不到后,國家質檢總局11月4日發布備受社會關注的《企業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0版)》和《企業生產乳制品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0版)》。
根據這次的“乳業新規”,現行所有獲得乳制品及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的企業,應當按照質檢總局公布的相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要求,于今年12月31日之前重新提出生產許可申請,許可機關要重新進行審查。
這意味著,參差不齊的中國乳業又有了新的“門檻”要跨。對此,以王丁棉為代表的專家表示,設置“門檻”的新政或對亂象叢生的乳品行業帶來新氣象。
“政府提高乳業準入門檻,沒有高標準資質的企業就不能進入這一行業與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和水準的大企業競爭,這樣,避免了名牌質優產品面臨混亂的‘價格戰’,也避免大企業浪費精力應對一些無序的競爭。”他說。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