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要管的地方太多,我們不能躺在政府懷抱里等米下鍋”
盡管飽受水患之苦,但王家壩人并沒有怨天尤人,也沒坐等救濟,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尋求化解洪水災害的出路。走水路、發水財、“反彈琵琶”念水經,這是蒙洼蓄洪區百姓中間流傳的一句順口溜。說的正是蓄洪區百姓化解洪水危機,大力種植喜水的杞柳,走柳編產業之路的故事。
走進郜臺鄉劉店村,沿路是一排排漂亮的樓房,家家戶戶都在忙著編織柳編產品。“蓄洪區內生長的杞柳,經咱編織后就能漂洋過海賺大錢。”村民們開心地說。
“劉店村找準柳編這條致富路,也是歷經曲折。我們曾試著種植大棚蔬菜等,但由于易澇易淹,都無功而返。杞柳生性喜水,在家就可從事編織,而且市場前景好。”村支書劉維忠說,“從開始幾名干部帶頭示范,到全村家家戶戶搞柳編,用了將近10年時間。如今僅此一項,村民人均年收入就達2000元。”
記者了解到,目前,以蒙洼行蓄洪區為代表的阜南縣已逐漸形成近10萬人的柳編生產經營產業,柳編工藝品已發展到數十個系列數萬個品種,被廣泛用于日常生活、商品包裝、家庭裝飾、藝術觀賞等各個方面,產品90%以上直接或間接出口,遠銷北美、西歐、東亞、東南亞及港、澳、臺等60余個國家和地區。年營業收入超過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