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資源環境支撐力
據本刊記者了解,我國石油、天然氣人均儲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0%,煤炭的人均儲量也不及世界人均儲量的40%。同時,鋼鐵、電力、化工、石化等產業的單位耗能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0%以上。資源相對短缺、環境承載能力低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如何解決好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力,已經成為“十二五”規劃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
權威人士為此強調兩個“前所未有”,“發展壓力前所未有,資源環境的壓力也前所未有。”在其看來,一方面我國能源資源短缺,另一方面我國確實單位能耗高,“對我國來說,強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極為緊迫的重要舉措。”
當然,針對國內很多企業在這方面的浪費,“節能環保不僅可以產生生態環保的效應,而且可以提升企業經濟效益。我們可以通過倒逼機制形成來淘汰落后產能,促進企業調結構、上水平。這樣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發展低碳經濟。”他口氣嚴厲地指出,“十二五”規劃在此方面一定要發揮切切實實的效果。
其一,推進能源資源的節約和合理的開發利用。解決我國能源資源問題,從國情看還是要始終堅持節約優先,這是最根本也是最長效的辦法。權威人士舉例說,前些年研究能源發展規劃的戰略提出,到2020年,一次能源的消費總量要控制在30億噸標準煤,實際上今年已經接近29億噸。
“現在要求到2020年控制在40億噸標準煤,能不能實現這個目標,壓力依然很大。”他認為,必須認真總結經驗,厲行節約,加大對兩高一資項目和落后產能的淘汰力度,繼續推動重點領域節能。
“緩解能源資源壓力,既要加強節約,也要進行開源。”他解釋說,就是充分利用海外能源的同時,“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考慮,還是要把立足點放在提高國內資源的保障上。”我國地質成礦條件較好,找礦潛力巨大,應當擴大詳查面積,拓展勘探的領域,甚至可以在一些地方采取大軍團作戰,強化國家投入,應用好市場的力量來發現新的資源儲量。
其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進程。“十二五”期間,要著力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突出的環境問題,嚴格污染排放監管,推進重點領域、重點流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污染控制。在繼續加強水、空氣等污染的治理的同時,特別要加大農村污染面的控制。目前,我國農業領域污染的化學需氧量比重已達44%。
社會建設共享發展成果
“如何突出社會建設,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內容。”權威人士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有需要,也有條件,更有能力解決社會事業,“推進社會的改革發展將成為‘十二五’期間乃至更長時期,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著力點,也會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優先方向。”
不過,“社會事業的繁榮進步,并不是簡單地提高福利水平,而是致力于增強全面發展的能力。”他具體介紹了“十二五”規劃的思路,“加強社會事業,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現在我們在這一方面做得不夠,應當從群眾最需求、最迫切的方面入手,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著力解決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基本需求領域。”具體而言:
首先,要區分基本和非基本。“這樣既能保障基本需求,又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需求。”他認為,基本部分屬于公共產品,保基本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做到廣覆蓋、可持續,把保障范圍擴大到城鄉全體居民。在保障的標準上,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剛開始的時候,可以低一些,以后再逐步提上去,這樣就增強了政策的可持續性。
至于服務的非基本部分,需要交給市場和社會,利用市場解決。通過發展相關產業,滿足多層次、個性化的需求。這樣也可以為社會資本開辟更大的投資空間,促進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同時可以使政府騰出財力、集中精力更好地履行保基本職能。即使是政府提供的基本部分,也可以利用市場的手段,通過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效益。
他舉去年開始實施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近幾年著力建設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為例道:“按照這個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類似醫藥衛生,把全民醫保作為公共產品向全社會推行,但標準并不高,和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相適應。非基本部分要更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提高效率和質量。”
啟動重大利益調整的改革開放
“目前,改革已進入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的關鍵時期,隨著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涉及重大利益關系調整的改革更多地擺在我們面前,‘十二五’期間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越來越多。”權威人士解釋說,推進改革的時機與國際國內環境聯系更加密切,出臺措施的窗口往往是稍縱即逝,“比如,推進燃油稅費改革,當時石油價格在低位徘徊,只有30多美元,實際上持續了不到半個月。”所以,“十二五”規劃的改革,需要統籌考慮、系統設計、全面推進。
他介紹說,“十二五”規劃中,將高度重視三項改革:
其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這是推進其他改革的基礎,重點是加強轉變政府職能,強化監管職責,減少對微觀經濟的干預,更好地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
其二,資源價格改革。現在的資源價格還不盡合理,不利于資源合理配置、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需要進一步完善能源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十二五”規劃的改革方向是形成階梯式的價格,政府保障最基本的需求,也即群眾最基本的需求價格較低。超出的非基本需求通過多樣化、多層次價格滿足,例如階梯式的水價、電價等。
其三,財稅體制改革。“十二五”規劃將著重解決的問題包括,中央和地方的財稅關系,政府和納稅人的財稅關系,政府部門間的財稅關系,尤其是處理好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處理好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行,包括推進節能減排目標,推進資源稅改革等等。同時,國有企業、壟斷行業、金融領域改革也將不失時機地加以推進。
至于“十二五”規劃的擴大開放政策,著重于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加大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推動經濟由東向西沿邊開放、向西開放。尤其要通過擴大沿邊開放,利用好中亞、南亞、東南亞國家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的優勢。
“擴大開放也有一個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要求,應當下大力氣推動外貿從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推動我國產業在全球分工中逐步從低端向高端轉移。”權威人士強調,“十二五”期間,“我國現在走出去的資金已經相當豐富了,需要著眼全球戰略,配置資源和要素,推動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投資大國轉變。”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