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要靠健康“守門人”的精細管理和預防
在北京朝陽區勁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陳竺認真察看了診療服務、中醫藥服務、預防保健服務等情況。
據介紹,中心日門診量達到600到1000人次,免疫注射平均一天200人次左右。全科醫生團隊為居民提供24小時服務。中心和大醫院建立了良性互動過程。
“看了勁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感到基層衛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陳竺說,“隨著工作力度加強,基層能力的加強,群眾不愿到社區看病的現象正在改觀。”
他指出,慢病已成為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脅,慢病要靠貼近家庭、貼近群眾的健康“守門人”長期的精細管理和預防,這種工作很難由大醫院承擔。
陳竺建議,北京在基層醫療機構和大醫院聯動過程中,進一步發揮大醫院的人才培養作用。目前北京已啟動住院醫師培訓,希望在規范培訓方面做得更好;同時也要調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與全科醫生培訓的積極性。
農民工群體衛生服務存在“缺口”
調研中,陳竺仔細詢問了流動人口的公共衛生服務情況,并對北京醫改方案將流動人口納入醫療保障體系范圍表示肯定。
“流動人口是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現象,農民工對我國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但這一群體的衛生服務有比較大的缺口,如職業病突出等。”陳竺說。
就公共衛生服務如何更好地服務于流動人口、邊緣人群等問題,陳竺希望北京能做出更多的探索。
陳竺表示,衛生部將繼續高度關注北京市醫改的發展和推進,希望北京更加突出首都特點,不斷優化醫改的具體政策安排,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在全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來源:新華網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