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財政部網站4月6日公布“財政部2010年工作要點”,指出將改革完善稅收制度,適時出臺資源稅改革方案;統一內外資企業和個人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制度,公平稅收負擔;完善消費稅制度;完善房產稅制度。以下是工作要點全文:
財政部2010年工作要點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于2010年工作部署,2010年財政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著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推進財稅制度改革,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三農”、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節能減排以及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促進經濟增長、結構調整、地區協調和城鄉統籌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依法理財和統籌兼顧、增收節支的方針,加強財政科學管理,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具體工作有以下九個方面三十七項重點:
一、積極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一)支持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支持落實最低工資制度,促進提高低收入者勞動報酬。加大財政投入,積極運用財稅政策工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民收入、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部分優撫對象待遇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支持義務教育學校、公共衛生和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健全家電下鄉政策,擴大補貼對象范圍,增加補貼品種,大幅提高補貼產品最高限價并實行最高限額補貼辦法。完善汽車摩托車下鄉以及家電、汽車以舊換新政策,提高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標準。
(二)安排使用好政府公共投資,著力優化投資結構。重點支持保障性住房、農村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以及自主創新、結構調整等領域和欠發達地區。資金安排主要用于項目續建和收尾,避免“半拉子工程”,嚴格控制新上項目,防止重復建設。對地方建設項目更多地采用切塊下達的方式。按照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支持地震災區恢復重建。改進地方政府債券管理方式。擴大政府公共投資“以獎代補”范圍,帶動社會投資。
(三)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引導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鞏固增值稅轉型以及成品油稅費改革成果。對部分小型微利企業實施所得稅優惠政策。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暫減按7.5%征收車輛購置稅。繼續落實各項稅費減免政策,清理到期的稅收減免政策。嚴格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項目的審批管理。
二、切實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
(四)加快區域協調發展。認真落實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等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各項財稅政策。結合主體功能區建設,加大對三江源、南水北調、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完善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制度。積極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完善民族地區轉移支付辦法,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繼續實施資源枯竭城市轉移支付制度。增加對地方均衡性轉移支付規模,提高財力薄弱地區落實各項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
(五)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加快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大力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支持公益性科研機構等的科研能力和條件建設。結合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促進重點行業企業改革發展。推進科研裝備自主研制試點。研究設立國產首臺(套)裝備補助專項資金。創新科技投入方式,推動產學研用有機結合,提高科技發展能力。擴大產業研發資金參股地方創業投資基金試點。完善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股權激勵政策,健全有利于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分配制度。促進外經貿結構調整,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推動發展服務貿易,尤其是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支持外經貿區域協調發展。支持重要能源、資源、原材料以及關鍵設備和零部件進口,引進先進技術,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繼續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擴大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支持建立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和金融服務體系,引導社會資金促進中小企業發展。